邻里和睦 科技致富-003399威尼斯

来源: 合肥文明网  时间:2023-11-16

  在安巢经开区半汤街道汤卞山村林庄村民组有一户家庭,夫妻恩恩爱爱,周围邻里和睦相处;他们崇尚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文明,勤劳致富奔小康,深得全村人的好评。这就是郑哲东一家。

 

  家庭和睦,爱幼敬老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郑哲东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培养,敬老尊长,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在家庭教育方面,夫妇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躬亲示范,为儿子做出好榜样。首先,夫妻两人生活俭朴,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用之有度。就在这样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们的儿子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了以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的气氛,夫妻俩在家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从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教育儿子为人友善,不做非法之事,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之下,儿子也礼貌懂事、健康活泼,而且学习上也非常努力刻苦,不让大人担心。现已经研究生毕业,就业于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在单位也深受领导们的好评和同事们的喜爱。

  在敬老尊长方面,夫妻两人也是当地乡里的典范。结婚后,因新房面积较小,无法与父母共同居住,但他们对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顺。每当家中有新鲜的水果或菜肴,总是会第一时间为父母送过去,让父母也可品尝美味佳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传送着“一碗汤”的温情。在生活上、经济上予以照顾,家中大小事也征询老人意见,使老人觉得在家里有地位,受尊敬,因而心情十分开朗。如今,家里的老人日益年迈,也患上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一方面积极带老人前往合肥、南京等大城市寻访名医就诊,另一方面妥善地照顾好老人的日常生活,妻子在照顾老人时可谓尽心尽力、嘘寒问暖、轻声细语、轻手轻脚,为老人提供周全的照顾,使得老人得以安心养病。与此同时,丈夫的叔父独身一人,也日益年迈,逐渐丧失劳动力,夫妻两人毅然地决定让叔父与自己同住,主动地承担起了照顾叔父的责任。这些举动得到邻居们的赞赏,纷纷举起了大拇指,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崇尚文明,科技致富

  早年结婚时,当时郑家不富裕,夫妻两人也没有多少文化,家里只有几亩薄田,日子过的很艰难,但夫妻两人从不抱怨,携手并肩,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在当时夫妻两人还是深深感觉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劳作方式的困窘,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离小康水平还遥不可及。

  穷则思变,如何改变这一落后、贫困的局面,一直在丈夫的心中挥之不去。当时网络还不普及,丈夫每年都会花费不少的费用订阅一些农业科技类的期刊,每次最新的期刊到来的时候,丈夫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聚精会神地阅读,爱不释手,希望从中可以发现新的商机和致富之路。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丈夫在期刊上发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发展养殖业。经过多方比较和尝试,夫妻两人选择肉鸽饲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开始了自主创业。

  他们两人刻苦学习养鸽技术,钻研市场经营的诀窍,成立了自己的鸽场;采用科学先进的养植技术,场里的鸽子成活率非常高,而且只只都膘肥体壮,周边的人都喜欢买他家的鸽子来给家人加营养补身体,在市场也有很多的回头客,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因此日益改善,愈发富裕起来。

  友爱邻里,乐善好施

  俗话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夫妻两人虽自己富裕了,但是没有忘记身边乡里乡亲,在他们的带动下周明英等一批家庭开始进行养殖。而他们夫妻两积极向他们传授养殖技术,如:动物疫情防治、鸽舍消毒等,并帮助其联系销售等,带他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也在夫妻两人身上散发着光芒。村子里谁家有个病、有个灾、有个难的,不用开口,夫妻两人都会主动上门问寒问暖,帮助解决难处;邻里有了矛盾纠纷,他们也会积极上门劝导,化解矛盾。因此,夫妻两人在村子里获得了良好的人缘,也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大家的拥护下,丈夫郑哲东被当选该村民组会计。

  思想进步,积极进取

  郑哲东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和国家的政策,多年前就向当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不能违背党员的要求,终于在2011年7月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成为党员后,郑哲东更加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并常常教诲儿子,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儿子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去年的5月份,因郑哲东的良好表现,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肯定他过往的成绩,鞭策他继续前行,不忘初心。

  时间如梭,转瞬间,郑哲东与刘仕珍度过了相濡以沫的三十年,迈步走进下一个三十年。他们一家人用亲身的经历为农村文明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实际行动为当代新农村赢得了荣誉,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面貌。(合肥在线)

责任编辑:徐程遥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