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赏菊、登高……你知道重阳节的这些小知识吗?-003399威尼斯
你知道重阳节的这些小知识吗?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菊花节等,有晒秋、饮菊花酒等丰富多样的习俗。那么,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在咱们安徽,又有哪些花式过重阳的讲究?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有“重九”之称。在古代,人们认为单数为阳,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相重,“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此外,重阳节时,北方秋收基本结束,即将迎来寒冬,人们常常在重阳节观天察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主题有哪些?
汉代,重阳节已经出现。后来,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提到桓景九月九日登高避祸传说,这也使重阳节和登高习俗得以广泛流传。
重阳节出现至今,节日主题主要有辟邪与延寿等。不过,在初期的时候,节日习俗和生活更加注重辟邪、驱灾、祓禳,节日信仰的色彩浓一些。在历史发展中,人们更加注重重阳节求吉等,节日的休闲性、娱乐性渐渐浓厚起来。
为何要饮菊花酒?
重阳节求寿的习俗从节日产生初期就已经出现。农历九月为晚秋,百草由青转黄,菊花灿然独开,是物候将尽的生命延伸,以一束菊祝“彭祖之寿”,所以菊有“延年客”“延寿客”之称,有不少诗词歌赋咏赞重阳献寿主题。
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古人认为,重阳饮菊花酒延年益寿,此外,亲朋好友间也会馈赠菊花酒。
晒秋习俗从何而来?
有观点认为,重阳节的“晒秋”习俗,其实源自秋收后尝新荐祖的秋祭仪式。从时间上来说,重阳节正值秋风瑟起、寒冬将至,古人感恩收获,进行隆重的献祭尝新活动,祈祝辟邪消灾、生命长延。
古时的春祭、秋祭是民间重要的仪式活动,直至今日,民间仍重视春祭、秋祭,重视尝新荐祖的仪式活动。如北方用新收的麦子,秋天用新收的瓜果粮蔬献祖祭祀。
为何登高有“辞秋”之意?
据说,登高远眺最原始之意在于祓禳。重阳节后秋寒将至,秋收也已完成,人们即将进入室内过冬,登高亦有与大自然告别的“辞秋”之意,富有自然与人生哲理。
对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来说,登高远眺往往会激起怀念故土、思念亲人之情。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千古。
因此,重阳登高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构筑了人们登高避灾、思乡怀人的信仰与人文情怀。登“高”的“高”也寓意人年龄上的“高寿”,“九”与“久”谐音,都含有祈寿的意蕴。
还有哪些趣味习俗?
重阳节还有佩茱萸、赏菊等习俗。
佩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节俗,晋周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写佩茱萸的诗句,如孟浩然《九日得新字》提到,“茱萸正可佩”,重阳节除了佩茱萸,还有赏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
安徽人咋过重阳节?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个重阳节,在不同的地区,其习俗各有不同。那么在咱们安徽,又有哪些特别的重阳节讲究呢?
龙烛会。在安徽省的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吃螃蟹。安徽沿江一带盛产螃蟹,重阳日到来时,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不少人于这天持鳌赏菊,饮酒取乐,极富情趣。
吃花糕。淮北人多于这天吃糯米糕,因糕与“高”谐音,吃糕就象征登高了。有的地方是吃黑芝麻核粑,谓之“穿虎皮袄”,意味着秋天过去了是冬天,吃了芝麻糕能保暖。谚语说:“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
重阳会。安徽皖西太湖一带有做重阳会的习俗。该会为首者为年龄较大者九人,谓之“九老”。由九老出面邀集众人集资主办,每年重阳节聚餐一次,吃蒸面,饮菊花酒,象征大家健康、长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