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好人:双拐伴他47年行医路-003399威尼斯
巢湖村医孙芳华拄着拐棍走遍19个自然村;医务室就是他的全世界
“婆婆,你记得明天还要再来吊水,胃会舒服点!”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的一处民房里,今年65岁的村医孙芳华正拄着双拐,不停往返于诊室和病房之间,悉心嘱咐着前来看病的村民们。年幼时,孙芳华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离不开拐杖。但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一坚持就是47年。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不仅是孙芳华的家,也是元通村的一处卫生室,更是孙芳华的整个世界。
儿时患病,从医之路让他找到自我
初见孙芳华,他正在输液室同村民们拉家常。这个已有些上了年纪但依然精神抖擞的老人,是元通村目前唯一负责日常基础诊疗的村医。
1958年,孙芳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4岁那年,他患上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落下残疾,后来便拄上拐杖,从此只能依靠双拐走路。
随着年纪渐长,拄着双拐的孙芳华无法正常打工,也无法下田劳作,一度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了。197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芳华经大队推荐,参加了乡村医生的培训学习。自此,便与行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靠着一股执着的拼劲考取了相关证书。
乡村医生,往往需要担负起一方土地的诊疗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各个科目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掌握医疗知识。“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想到这可能是我之后赖以生存的技能,学起来就也不觉得特别艰难,多多练习就是。第一次给别人扎针的时候也害怕过,但看到自己治好了别人,还是挺高兴的。”
2年的时间,老村医退休后,学成归来的孙芳华便成了村里唯一的医生。原本因残疾而迷失了人生方向的孙芳华,看到了那束属于自己的光。“虽然残疾,但党和政府对我很照顾,我也有幸从事了比较实用的医疗工作,不但不需要别人给我太多帮助,我还能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群众对我也比较认可,我也感到高兴。”
一双拐棍,见证四十七载坚守岁月
“嗒嗒,嗒嗒。”47年来,孙芳华拄着拐棍,走遍了元通村下辖的19个自然村。四季变换,无论天晴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打一通电话,孙芳华便即刻出发。
近些年,元通村的交通条件有了改善,村里的道路越来越便利。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孙芳华买了一辆残疾人代步电动车“走村串户”,继续提供着基础医疗服务。而过去,对于孙芳华来说,最难的就是出诊。
由于腿脚行走不便,孙芳华走起路来本身就偏慢,再加上修路前村里上坡下坡多,坑洼不平,狭窄难走,有的村民住得远,孙芳华看一次病可能要走上四五个小时,上门问诊之路变得难上加难。
“那时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山路不好走的地方就容易滑下来。”多年来,许多出诊经历都让孙芳华记忆犹新。有一次,一位老人卧病在家,家门口坡度大,他硬是爬上去为老人看完了病。“以前有的年轻人在家,还会提前出来背着我过去,后来大部分年轻人不在家,老伴扶不动,病人也走不动,所以我一定要上门做好服务。”
在村民胡小龙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就是由孙芳华看病的。有一次下雪天,家里人打了电话,孙芳华拄着拐杖,直接背着医药箱就上了门。村民邢长芳也称赞,在孙芳华处看病几十年,他一直对所有人都很有耐心,人很好。
桃子哇村高血压、老靳路东村高血糖、门坎岭村高血压……在孙芳华的诊疗室里,有一个柜子整齐摆放着许多档案盒,盒里装着每位村民的健康档案。还有一个柜子,摆放着不同村的慢性病老人的随访记录。“有些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行动不便,我就定期上门为他们做检查,并详细记录下检查情况。”
这么多年,村民们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芳华。为了能及时给村民看病,孙芳华的手机也常年不关机。47年,孙芳华的医药箱已明显有些破旧,村民们的健康状况,也都被孙芳华装在脑海里。
一生行医,想为村民健康守护到底
元通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如今,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务工,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约有500多人。早些年村里开展扶贫工作,300多名贫困户,他每个月都要见上一面,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病情如何,有时到晚上11点多都还在整理资料。
这47年,孙芳华几乎没有出过元通村。但其实,他也曾有一瞬间动摇过。“村里有人在上海打工,曾来劝过我,说我去了上海肯定能挣到更多钱,但我后来想想还是不能走。”孙芳华坦言,作为一名残疾人,在村里的推荐下接受培训,有了一份工作,现在作为医生就必须要回报政府,回报乡亲们。
“当时,也有的村民听说了我有想去上海的想法,跑来让我不要走。”说到这里,孙芳华感慨万千。他很清楚,他放不下这群人。
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脱贫攻坚先锋个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好人、安徽好人……47载,荣誉不断,青年变老年,孩子也外出打工,孙芳华还是坚守在这里,未改初心,对村子和村民都有了很深厚的感情。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为村民们服务下去。”孙芳华语气坚定。(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