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生命线” 智慧城市更安全-003399威尼斯

来源: 合肥文明网  时间:2023-09-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城市燃气、桥梁、供水、综合管廊等,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线增长迅速,如何及时感知它们的异常,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合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搭建监测物联网,形成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等核心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系统集成,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织密立体监测“网络”

  在合肥地下空间,各类管线密如蛛网,交织层叠,纷繁复杂。近年来,合肥以场景应用为依托,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

  日前,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地点在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周边道路人流量较大,属于人员较为密集场所,长期暗漏可能会导致路面塌陷。合肥供水集团立即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及时完成了险情处置。

  围绕城市生命线建立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我市逐步建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为轨道交通、5g基站、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提供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用,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同时,合肥市将城市作为系统应用的“实验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2015年起,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平台。2016年,合肥成为全国第二批1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期间,共开展3个片区、58公里综合管廊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2019年后,我市进入常态化综合管廊建设阶段,全面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目前,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燃气、供水、桥梁等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测城市“心跳”,城市安全能级不断提升。

  合肥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仍在不断延伸。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三期将着重在高风险区域,围绕城市居民生活、居民出行交通安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监测。今年,合肥市还将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推进城市生命线向消防、电梯、建筑安全、地下空间拓展。

  未来,合肥市还将进一步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覆盖范围,计划新增6万余个城市高风险监测点,进一步织密风险防控网。

  构建城市安全新“路径”

  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等难题,合肥率先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这个中心相当于城市安全智慧防控的重要“中枢大脑”,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情况不间断实现透彻感知、智慧分析及精准处置。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分布在合肥大街小巷的燃气、供水、桥梁等市政设施运行状态24小时实时呈现,一目了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已建立5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图”。

  化解“看不见”的城市风险,科技创新是关键。合肥正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构建科技治安“路径”,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提供持续动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合肥已经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巨灾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安徽省公共安全智能感知与应急装备创新中心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

  关键技术上,在合肥申请的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达30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可控的燃气激光探测器,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实现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建成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远程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服务面积超8.5亿平方米。

  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做法”已在深圳、成都、武汉等全国60多个城市推广。

  未来,合肥还将在技术攻关上聚焦国家安全保障重大需求,突破安全诊断与韧性增强、运行监测与灾害预警、应急技术与救援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支持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产业化之路

  “你知道吗?1200万次火灾预警中,只有300多次是真实火灾。”辰安天泽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孵化企业,专注于火灾风险安全治理。据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当前消防探测器误报率很高,基于行业痛点,企业研发了多探测器时空耦合火灾场报警技术,通过烟气在不同建筑结构里的蔓延规律,提升火警真警在线识别能力,确保第一时间响应,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内,这样的成果孵化单位还有很多。“这是我们研发的激光燃气传感器,去年6月底投产,目前出货量近4万套,产值3000多万元。”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孵化企业、清芯传感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规划建设第二条生产线,并且向家用燃气传感器进军。

  近年来,合肥市超前谋划,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高位推进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

  在顶层设计上,合肥市印发《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城市生命线拓展提供指引。同时,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基金,构建“基金 产业”城市生命线推进模式。

  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数据云平台、监测服务、生态培育等核心业务,我市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产业化之路。

  此外,合肥市还深度挖掘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安全文教等细分产业,构建以生命线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为牵引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广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由“卖产品”向“场景拓展、服务集成”转变。据统计,目前消防安全云服务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落地,覆盖超过12万家企事业及“九小”单位。

  今后,合肥将围绕安全应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引入传感设备、探地雷达、新型材料、消防装备等配套企业,打造全国城市安全装备制造基地。

  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合肥计划在城市生命线等领域新建2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制定20个以上国内领先技术标准规范。(合肥日报)

责任编辑:徐程遥
分享到:
网站地图